有些行业的变化不会轰鸣,而是悄悄地,通过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传递出来。
比如最近行业里出现的极端情况:外卖员单单配送只拿 1 元,甚至 0.3 元。
这不是“便宜”,而是一场静静展开的系统性挤压。
当行业的地板被压得足够薄,天花板自然也会开始掉灰。
一、谁在制造这些“超低价”?
表面是平台在烧钱补贴用户、补贴商家、拉动增长。
深层是整个“即时零售赛道”在争入口。
为了抢市场:
消费者享受超低价
商家享受低抽佣
平台承担巨额亏损
骑手是被压缩到最末端的环节
1 元、0.3 元配送费,就是这场竞争里最刺眼的部分。
二、配送费被压到极限,对骑手意味着什么?
骑手体系本来就是靠“单量堆收入”,并不是高利润行业:
跑得多才赚得多
风吹雨淋都算成本
一旦补贴减少,收入立刻缩水
派送费低到 1 元、0.3 元,就是“没有利润,只剩气力”
外卖作为一个城市级的“毛细血管网”,一旦骑手不愿跑、跑不动,这张网就开始缺血。
三、那问题来了:
配送费低成这样,为什么骑手不离开?不换行业?
这是最值得写、也最值得让用户理解的部分。
外卖员为什么不走?
原因远比一句“没工作”复杂。
1|门槛最低,回报最即时,这是现实的“入口职业”
要做外卖:
不需要简历
不需要社保
不需要学历
不需要培训
不需要关系
只要下载系统、骑上车子,当天就能赚钱。
在一个普通人工作选择越来越窄的时代,这种“即时能活”的职业,是很多人唯一的底气。
它不是选项,是出口。
2|可控、灵活、不看脸色,对很多人来说这是“自由的幻影”,但依然重要
外卖的自由,大部分是“外界看上去的自由”:
想接就接
不想接就歇
没有老板
没有人管你
虽然这种自由建立在不稳定的收入上,但对一些人来说,它依然比:
工厂的流水线
服务业的脾气
公司里的 KPI
门店里的被责骂
更能呼吸一点。
人能忍受劳累,但很难忍受没有尊严。
3|转行成本高,新行业门口越来越窄
外卖为什么成了“留人最多”的行业?
因为很多行业都在收缩:
小厂倒闭
服务业用人紧缩
建筑行业大幅减少用工
零售业转为线上
新工作都需要技能、学历、经验
而外卖不需要这些。
它是一种“最低准入的城市工作”。
别人看它累,它却是很多人最后的体面。
4|经济压力逼着他们“跑下去”
很多骑手不是“选择外卖”,而是“被生活推着跑外卖”。
他们有:
车贷
房租
孩子的学费
父母的药费
家庭的日常开支
你让他们从外卖退出,等于问他们:
“那你明天吃什么?”
选择不是不想选,是根本没有选项。
5|外卖的即时收入,是很多人唯一能掌控的“安全感”
外卖行业的一句老话:
“别的工作是月结,外卖是日结。”
你今天跑 50 单,晚上就能看到钱。
对很多人来说,“今天有钱”比“未来有前途”更重要。
这不是短视,是现实。
四、商户和消费者真的赚到了吗?
短期是赚到了。
长期都是“被补贴养胖,再被真实价格打醒”。
补贴不会永远存在;
用户习惯的低价,不会永远真实。
当补贴消退:
配送费会上涨
商品价格会上涨
平台成本会转移
商户会被逼着涨价
最后用户会突然发现:
“以前的便宜,是别人替你付的。”
五、整个行业正在走向一个关键节点
补贴模式迟早退场,而真实成本最终会浮上来。
我们之所以要讨论“1 元、0.3 元配送费”,
不是为了可怜谁,也不是煽情。
而是因为:
城市物流的稳定
商户经营的可持续
消费者价格的真实
平台的长远商业模式
劳动力的生存底线
都与这个小小的数字息息相关。
行业不能靠透支底层换繁荣。
尾声
外卖行业像城市里流动的血液。
血液要持久流动,不能靠“榨干一部分细胞”来完成。
骑手为什么不离开?
因为外卖不是他们的梦想,是他们的现实。
而我们讨论这件事,是希望这份现实不被压到无法呼吸。
当一个行业开始用“0.3 元”衡量一段路的价值,
我们更应该问:
那段路上的人,到底值多少钱?
赞(1)